馬上注冊,結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讓你輕松玩轉社區(qū)。
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,沒有帳號?免費注冊
x
藏式建筑的歷史源遠流長,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4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期,它是藏族人民的偉大創(chuàng)造,是雪域高原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晶,也是中華民族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![]()
藏式傳統(tǒng)建筑有著十分獨特和優(yōu)美的建筑形式與風格,它形式多樣,富于變化,內容豐富。在高海拔地區(qū)與雪域高原壯麗的自然景觀渾然一體,給人以古樸、神奇、粗獷的整體美感,形成了個性鮮明的特點。
雖然藏式傳統(tǒng)建筑在結構形式、門窗套型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等方面具有相同的共性,但不同地區(qū)和不同類型的每一棟建筑,又富有極其鮮明的個性。
![]()
堅固穩(wěn)定收分墻體和柱網結構是構成藏式傳統(tǒng)建筑在視覺和構造上堅固穩(wěn)定的基本因素。藏式傳統(tǒng)建筑使用柱網結構擴大了整個建筑空間,增強了建筑物的穩(wěn)定性。
藏傳佛教及其學說和思想在歷史上長期處于主導地位,對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、餐飲美食、生活習慣、建筑形式等都產生了深厚的影響,形成了藏式傳統(tǒng)建筑設計思想和設計理念。
![]()
藏式建筑按建筑類別主要分為宮殿建筑、寺廟建筑、宗山建筑、藏式民間居住建筑。
宮殿建筑,藏語為“頗章”。最典型的宮殿式建筑當屬布達拉宮,它是藏式建筑的輝煌成就,可謂是藏式建筑代表作。該宮也是世界聞名的旅游景點,布達拉宮始建于公元7世紀,是藏王松贊干布為遠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。
![]()
在拉薩海拔3,700多米的紅山上建造了999間房屋的宮宇——布達拉宮。宮堡依山而建,現(xiàn)占地41萬平方米,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,宮體主樓13層,高115米,全部為石木結構,5座宮頂覆蓋鎦金銅瓦,金光燦爛,氣勢雄偉,是藏族古建筑藝術的精華。
西藏寺院一般都很龐大,如位于拉薩西郊格培山腰上的全國及全藏最大寺院——哲蚌寺,藏意為“積米寺” 。寺院占地面積約25萬m2,整個寺廟建筑古樸壯觀,白色的寺廟建筑群倚群山而起,規(guī)模宏大。
![]()
寺內原有七大札倉,后合并為洛色林、果莽、德?lián)P、阿巴四大札倉,西藏眾多的名僧大都曾在此學經,最盛時有僧眾近萬人,是喇嘛教最大的寺院。寺院的主要建筑大經堂雄偉壯觀,有183根立柱,柱上的雕刻十分精美,還有精美的織繡經幢、掛幢、唐卡(卷軸畫)以及佛像、壁畫等加以修飾。
宗山建筑的最大特點是具有完備的防御系統(tǒng),一般背面地形險要。建筑群由王宮區(qū)、居民區(qū)、寺廟區(qū)所組成,明碉暗堡遍布,暗道縱橫,上下之間有秘密水道連接,組成一個非常嚴密的防御系統(tǒng)。
![]()
例如江孜宗,主要有宗本(縣長)辦公室、經堂、佛殿及各類倉庫等,全部依山勢由山腰一直建至山頂。建筑高大宏偉,居高臨下,氣勢壯麗。后來為了抵抗侵略者,守山軍民在山坡用大石塊砌筑起一圈高 5~8 m、寬約4 m的圍墻,具有一定的軍事意義和價值。
藏式民間居住建筑形式多樣、風格各異。在牧區(qū)以帳篷為主,帳篷由篷頂、四壁、橫桿、撐桿、橛子等部分構成。篷頂正中是天窗,天窗起通風、采光的作用。
天窗上有一塊蓋布,白天打開,夜晚蓋上,可防雨和冷風進入帳篷內。篷頂與四壁交接處的四角和四邊的中部各縫有一根長繩,通常有8根,稱為”瓊塔”,繩長7至10多m,一般是由結實的牛毛繩或牛皮繩制成。帳篷四壁的底部還有若干小繩扣,用來固定橛子,一般隔30、40 cm一個。
![]()
藏式建筑是藏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。長期以來,藏族人民在生產、生活的實踐中,在建筑學領域中不斷探索,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,使其不僅在我國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,就是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寫下了不朽的篇章。矗立在高山之巔,河谷之上的不同歷史時期的雄偉壯麗的藏式傳統(tǒng)建筑,成為鑲嵌在雪域高原的一朵朵建筑藝術的奇葩。
|